老涡河溯源
来源: 县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15-08-17 08:17:2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由于受黄河南泛侵扰,涡河上游河道屡有变迁,因而其源头在不同的时期也变化不定。
    目前,自太康以上段,有新老涡河之分。老涡河为古涡河之河道,新涡河为宋末元初黄河南泛夺涡入淮时,老涡河上游北移形成的新河道。那么,老涡河的源头在哪呢?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阴沟始乱浪荡,终别于沙,而过水出焉。过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过水首受淮阳扶沟县浪荡渠。”沙水出自荥阳北黄河,东南过中牟,又东至开封,又南至通许、扶沟北,又东南至太康西,又南经淮阳东入于颖水。沙水战国时名鸿沟,汉为阴沟、浪荡渠,魏晋南北朝为沙水,唐宋为蔡水。元至正时,黄河夺蔡入涡至淮,蔡水自扶沟至淮阳段湮废。因元末贾鲁治理,河道西移,自扶沟南至周口入颖河,故将源于荥阳,南至周口的一段河道改为今名贾鲁河。根据《水经注》记载,涡水源于流经扶沟县东南部的沙水。由此可知,涡水是扶沟境内的沙水枝流。
    然而,又有史据证明,涡水源头在太康西部境内。
    其一,《水经注》曰:“沙水南经扶沟县故城东,县即颖川之谷平乡,有扶亭,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焉。……沙水又南迳小扶城西,而东南流也,城即扶沟县之平周亭。……沙水又东南迳大扶城西,城即扶乐故城也。……涡水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沟北便分为二水也。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扶沟县,西汉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镇,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名扶沟县。东晋废,并入新汲县(治在今扶沟汲下村)。北魏复置。隋初,新汲并入扶沟,县治由崔桥南古城迁往桐城(今县治)。《扶沟县志》记载,小扶城即今崔桥南古城,也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扶亭、谷平乡平周亭。扶乐为西汉故县,疆域介于扶沟、太康之间,东汉封刘隆为侯,后国废为县。东晋时并入阳夏县(今太康县),隋复置。唐贞观元年,扶乐县再次并入阳夏县(今太康县)。扶乐故城即今太康县西扶乐城。小扶城位于扶乐城西北。《水经注》又记载:“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沟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鲁沟水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又历鲁沟亭,又东南至阳夏县故城西,……鲁沟又南入涡”。阳夏县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入扶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城。北魏郦道元生于462年,卒于527年,所作《水经注》中屡称“扶沟故城”、“扶乐城故城”、“阳夏故城”,结合三县的置废时间和郦道元的生卒时间,可知《水经注》应撰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阳夏县以后。由上可知,沙水流经大扶城(今太康扶乐城)西时,涡水始出自沙水,成为沙水一枝而东南流向。而且《水经注》撰写时,扶乐县已并入阳夏县(今太康县)。小扶城以东为阳夏境。沙水既在大扶城西经过,必在其附近,当在阳夏境内。且沙水分涡水处就在大扶城西南角附近,理所当然处在阳夏范围之内。在以后的县域地理变化中,扶沟之崔桥一带包括小扶城即今古城均划入太康,直到民国时期,才将崔桥、古城等村划入扶沟。故而,古涡河源头,就在太康县扶乐城西南角附近别自沙水处。由于黄水多次南泛,夺涡入淮,造成涡河上游淤塞,故道已难觅踪迹。
    其二,《周口地区志.建置沿革》中所载周口区内历代疆城变迁图示,东汉时陈国不包括扶沟,辖有扶乐、太康、陈县等地,沙水分涡处在陈国境内扶乐城西南角。唐时,扶乐县再次并入太康,属陈州,扶沟属洧川。境内沙水分涡处仍在太康西部境内。宋时,由于涡河源头淤塞,河道移于扶乐城北,蔡水(沙水)别涡处都改在太康境内的扶乐城西北角。宋以后,涡河河道北迁,始称新涡河,源头出自太康西北部。
    综上所述,老涡河即古涡河的源头,宋以前在太康境内的扶乐城西南角附近,宋时在扶乐城西北角附近,并非如《水经注》说的涡河源自扶沟境内。宋以后,老涡河湮废,河道北迁,始成新涡河。 

涡河河道的变迁
    涡河流域历史上曾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大平原,自黄河夺淮后,历经700余年的黄河大改道,使原本宽阔畅流的涡河,变成河流迂缓,河滩绵亘的害河,涡河上段河床逐渐淤高,水流排泄不畅。下段逐渐冲深冲大,素有“水不逾涡”之说。
宋末金元以后,黄河多次决堤,分两股入淮。一股由惠济河经开封境南流,经通许、太康、鹿邑、亳县、涡阳、怀远入淮。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西华、周口入沙颖河入淮。1938年蒋介石扒花园口黄河,造成水淹豫、皖、苏三省44县,使河水再度南泛涡、颖两河达五年之久。就是在这种黄河河道大变迁的情况下,老涡河上游故道淤塞湮废,自通许境内青岗河流入太康县晏城河,南入涡河,晏城河成为改道后的涡河的源头,故而晏城河又称新涡河。青岗河上流源自开封县西姜寨郭厂村附近。青岗河、晏城河成为新涡河上游。在太康境内又有尉扶河、大埝沟、大小新沟、兰河、运粮河诸支流与铁底河在马厂北汇入涡河。在鹿邑下段又有流经睢县、杞县、永城、淮阳、亳县、涡阳等地的支流汇入涡河,终而汇入淮河。
    由于涡河河道变迁,老涡河流经太康城南,新涡河流经城北,二河于城东马厂大施庄北汇流东去。沿涡河下游河岸城市,因河道变迁,或南或北。据文献记载,苦县(鹿邑)、相县(今太清宫附近)、老子庙位于涡河北岸。谯县故城(今亳州)、城父县故城(今涡阳境)均在南岸。元代涡水改道,河床北移,今鹿邑太清宫处于涡河南岸,今亳州、古城父遗址仍在涡河南岸。
涡河流域人杰地灵
    上下八千年,绵延数百里,涡河自千里黄河中段一路东南,涓涓缓缓于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危岭野谷,来到浩瀚的皖西北大平原时,全以慈母般博大的胸怀,不弃细流,不挑浊清,汇流纳川,在怀远县城北注入淮河。千百年来,她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含辛茹苦地孕育出开封、通许、太康、杞县、睢县、宁陵、柘城、鹿邑、亳州、涡阳、蒙城、怀远等十几个美丽动人的城池。
    涡河,是一条安分守已的河,她原来在中国大江大河的行列中默默无闻、难觅踪影,但却因养育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谢安等大智先哲而声名远扬、蜚声四海。涡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流淌着久远的历史,浸润着精博的思想,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上许多名人,至今仍像耀眼的星辰,闪烁在我们的上空:太康王、少康王、成汤王、老子、庄子、范蠡、西施、曹氏父子、伍子胥、吴广、柳下惠、华佗、黄霸、花木兰、刘金定、韩林儿、张乐行、顾佐……真是文才武略,人杰地灵。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