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来源: 中国理论网 时间: 2023-11-09 11:22:4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自1921年创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是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二十大延续了党代会的光荣传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围绕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党面临的中心任务进行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党的二十大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概括为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十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来概括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体现了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1]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科学分析,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个明确”,用“十三个方面成就”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高度肯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实现理论创新的力度和深度。高度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作的理论探索和思想贡献,高度评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内涵,明确提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4]这一概括是在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内涵的重新归纳,既包括其明确要求、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也包括其在指导新时代的变革性实践中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从而揭示出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依据、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这一概括进一步肯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造成就,表明这一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一概括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概括的现实含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面临着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需求,是一个仍然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带来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果敢,进而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凝聚起团结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党代会的历史表明,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以创新的理论应对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并在接受实践检验中进一步发展理论,进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党的二十大明确阐释了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命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两个结合”,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命题的提出极大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视野,为其提供了悠久绵长的历史纵深,同时也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广阔的理论创新天地,使其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养分,继续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他多次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要求。2018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6]2021年3月,他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7]2022年5月,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8]2022年6月,他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作出新的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0]这一论述集中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出其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类型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更为鲜明。这一论述集中深刻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观念塑造,从集体和个体两个维度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哲理依据。这一论述明确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高度契合之处,指明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紧迫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作为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有着强烈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追求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思想理论成果,更多地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无疑是其继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站在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高度,用宽广的文明传承的视野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站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用博大的胸怀和境界来理解中国的理论创新,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命题,进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增进对创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而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含义。

   三、党的二十大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历史大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其指导实践、应对变革的强大思想伟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当代中国发展变革实践产生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征程上会随着实践变革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广泛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它,不能拘泥于具体环境下的表述,更不能把它当成新条件下的“党八股”,而是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变革。

   新征程面临着新的使命和任务,要求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1]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2]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从哲学高度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的概括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概括进一步彰显了“两个确立”的重大价值,加深了全党对“两个确立”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力量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概括明确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立场,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更好地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这一概括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更为有力的哲理遵循,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

   从哲学高度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行科学概括,提炼出其精神实质,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也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提供了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心理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创新的现实基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当下与长远等因素聚合在一起,为党的二十大从哲理高度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只有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理论成果的关系,深刻体会原理的普遍性与理论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传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进而深刻理解其理论特色。也只有在坚持和运用好贯穿思想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从而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版,第1176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页。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4页。

   [7]《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第1版。

   [8]《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9]《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6月10日第1版。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1]《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



责任编辑:太康县人民政府网站管理员